新闻
 公告通知 
 新闻 
 媒体报道 
 视频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新闻 >> 正文

[身边的感动]杨明:小小智能车背后的创新内涵

2011年04月29日 21:42  点击:[]

2011年4月29日,在电信群楼2号楼5楼中厅举行的首届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竞赛现场,在规定的模型汽车平台上,10多支参赛队伍制作的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按照规定路线行进,紧张地角逐着。这场吸引了众多智能车爱好者参与的创新比赛,是由交大智能车创新基地主办的,杨明作为赛事组织者和指导老师,很欣喜能看到同学们的创新热情在这个实践平台上迸发出火花。

  杨明是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2005年回国至交大任教以来,他连续六年担任我校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参赛队领队和指导教师,率领交大队伍屡创佳绩。面对记者,杨明说:“最重要的不是拿名次,而是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开创智能车比赛“摄像头”流派

  2005年底,回国不到半年的杨明就接到了指导学生队伍,参加第二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的任务。首度参赛,其他高校队伍大多选择了当时较成熟的光电管方案,但杨明带领的交大学生却创新性地选择了摄像头方案。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交大最终摘获了亚军,但杨明觉得,这个亚军比后来的几次冠军意义都更大。因为在这次比赛中,交大开创了日后被普遍应用的“摄像头”流派,从此在比赛中只要提到摄像头方案,大家就会提到交大,提到首届参赛的那支优秀队伍。 

  “争取名次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如何在这项比赛中体现自身价值?唯有做出更有技术内涵的成果,起到交大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杨明如是说。之后的一届比赛,交大两支队伍巩固了之前的技术成果,包揽大赛冠亚军。2009年,大赛第一次设立了设计创意奖,交大又用多车协作技术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最终毫无悬念地以绝对优势获得冠军。 

  在比赛过程中,杨明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组织者,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发展路线,并用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们建设自己的团队,最终激发学生自己的创新活力。而他也欣喜地看到,每一届竞赛涌现出的优秀学生,有不少成为了最受导师欢迎的研究生,在更多的科研领域展现出风采。 

创新平台要面向更多学生

  杨明表示,交大的队伍之所以能在这项全国赛事中始终表现优秀,不但在于对创新精神的提倡,也得益于学校多学科联合指导的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有极强学科背景的创新项目,智能车项目覆盖了自动化、传感器、电子、计算机、机械、汽车等十个学科,因此只有通过多学科交叉,才能打造出适宜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平台。 

  要把这个创新平台扩大,要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后,杨明又带领着团队开始组织校内比赛。“校内赛不仅仅是选拔赛,固然可以通过比赛选出优秀的队伍,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杨明说到。在他看来,智能车竞赛本身更是一种教学平台,它提供了竞争的机会,而竞争正是学生不断创新进步的源动力。为了丰富这种教学方式,电信学院还通过开设创新课程、设立创新项目、建立创新基地等与竞赛相结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公众演示展尖端技术风采

  其实早在1997年,杨明就开始将智能车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与学生参加比赛的小小智能车不同,他所从事的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尖端技术。2003年,他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前往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从事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并参加了欧盟第五框架大型无人驾驶汽车研究项目——CyberCars项目的研究工作。这些科研经历让杨明更加看重学术与公众演示的结合。 

  回到国内后,除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量高水平论文之外,杨明开始着手开展这项技术的公众演示活动。他在上海交大研发了四辆智能车,并于2007年在东方绿舟公园进行了国内首套无人驾驶公交系统示范性应用,引起了众多媒体关注。他认为,无人驾驶的智能车系统在国内虽然暂时没有应用,但面对如此繁杂的交通问题,其拥有的成本低、安全性高、占用空间小等特点,在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上大有可为,是未来交通的新概念。正是基于智能车技术的应用前景,多年来,他不断地将这项技术展示给公众,也从演示中得到反馈。2009年,他们的智能车代表交大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举办的“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季军。 

  2010年上海世博会,杨明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展示智能车技术的机会。但仅仅一个月时间却要完成常规至少需要半年的研发工作,这给他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为了完成世博会开幕式导演组交付的任务,杨明和其他老师、学生迅速集结,一些学生为此延缓了毕业,还有一些毕业了的学生甚至辞职回来参与筹备,大家对这项任务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一个月时间里,团队不停地工作,甚至吃住都在现场。他们共同制作了十辆无人驾驶智能车,圆满完成了世博会开幕式的准备工作,并在上海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了正式演出,最终获得了良好的公众反响。杨明也因此获得了上海市“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奉献交大两代教书育人情

  杨明的父亲杨汝清生前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机器人设计专家,年轻时放弃在国外的发展毅然回国投身我国机器人研究事业。在杨汝清教授罹患癌症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在网络上开设科普博客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第二战场,把自己毕生的经验留给这个世界,赢得了许多赞许和感动。谈起父亲,杨明不胜感慨:“我父亲很坚强,得知自己生病之后不能再从事科研工作了,他把自己毕生的经验和积累,包括自己在过去不同时代的经历都写在博客上,作为一笔精神财富留给后人。”杨明和父亲两代人在同一研究领域,虽然研究方向和风格有所不同,但父亲对杨明的影响,体现在人格上的潜移默化。 

  杨明选择离开法国回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一方面是想就近照顾双亲,另一方面是为了回国负责一个与欧盟的合作项目。他表示自己当初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能在交大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而新的环境也给了杨明新的挑战,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讲教师之一,完全没有教学经验的他如今已在育人的三尺讲坛上游刃有余。“开始由于不熟练的缘故,每周都必须通宵备课一次。”杨明回忆道,“后来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经验,包括怎么调动课堂气氛的一些细节。”杨明还特别提到了给予他极大帮助的电院田作华老师,也正是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杨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共产党员其实也是普通人,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解决困难的战线上要冲在最前沿。” 

  “认真仔细,有一定组织能力”,杨明这样评价自己。的确,严谨认真的性格特质让杨明作为科研工作者,在研究领域不断走向新的高峰;而在国外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所积累的组织能力,使杨明在搭建教学创新平台的工作中驾轻就熟。杨明的求学工作经历跨越了多种文化背景,北方出生,南方就读本科,清华获博士学位,法国进行深造,如今在上海交大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交大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矢志不渝、追求卓越的青年人才的不断融入,才能在迈向世界一流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南洋通讯社 赵嘉玮 指导老师 杨静 

上一条:首届上海交通大学智能汽车竞赛 下一条:春季乒乓球赛成功举行

关闭

Email:MingYANG@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闵行电信群楼2号楼(200240)
Copyright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智能车实验室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